2016年10月10日

「孤身無援」之《怒》

(我想正視的仍然是作者用以貫穿整部作品的「怒」的意念。除了「信任與背叛的情感鋼索」令人椎心的思考之外,電影真的有(想)帶我們認識這個作品「怒」的核心嗎?)


我猜想電影《怒》的許多觀後感應該有不少會落在「信任與背叛」的討論上。這當然這是《怒》小說揭示的主題之一,但另一方面是,電影的演繹(無論是情節或角色的安排)更加強化了這個部分。

※(本文所有圖片皆取自官網http://www.ikari-movie.com/#top

(以下防雷線)========================

想想看,誰能抵擋占據整個螢幕的妻夫木聰(優馬)的悔恨?誰能不被宮崎葵(愛子)的捶心自責感染?或者被優馬和直人同志性愛的暴烈,以及沖繩少女被性侵的痛苦畫面所衝擊?但這無疑也是電影(導演)從原著裡的「挑選」策略。特寫鏡頭突出了演員的表演,也放大了個別角色散發的能量。

以一個用血寫下「怒」字的殺人事件為引,作者在小說中並列三個場域「毫不相干」的故事,分別是東京的同志愛人:優馬和身分成謎的直人;千葉(濱崎)的戀人:愛子和來歷可疑的田代;沖繩的同盟:少女小泉少男辰哉和打工流浪漢田中(山神一也)。

很明顯的因為演員擔綱與愛情線的關係,「沖繩組」在電影中的「魅力」被拋在其他二組後面(看預告可知)。少男如何與流浪漢成為「信任的兄弟」,又如何必然必須殺死對方的「怒」,並且最後告訴少女小泉「這件事跟妳沒有關係」的心理緣由,大部分都在電影中被刪去(犧牲)了。

還有在警方緝凶過程中,逐漸拼湊出兇手山神一也的人生描繪與心理追索,約莫也因片長與節奏的緊湊性而捨去許多。然而,以山神一也的「怒」為引線的小說中,這些其實擔任著「提綱挈領」、「有始有終」的重要位置。

以上這些「前言」我只是想說,雖然聚光燈必然停在渡邊謙、妻夫木聰、宮崎葵身上,而且非常「吸睛」。

只是,在小說的鋪陳裡,這三組故事與人物設定其實是並列的,他們都是平凡的、邊緣的、有缺陷的,沒有什麼誰是閃亮而搶戲的(也許意謂著這是隨時存在於你我身邊的、社會的尋常人物)。

若真的要比較,最大的衝擊和主線反而是在沖繩這邊。雖然電影在美軍強暴沖繩少女的事件上做了強力處理,但我相信看過原著的讀者是明白的,作者想引出的「怒」的震撼與思考,並不落在那個事件的本身。

三個彼此之間「毫不相干」的場域/故事,因為在逃案件的緝凶,使得個別故事中「來路不明」者的可疑性升高,並逐漸將親密關係推向了「信任與背叛的情感鋼索」,這是電影聚焦的地方。(也是成功撞擊許多人內心的地方)

電影演出的部分,除了最後的空間置換,都是符合原著的。而電影選擇強化與刪去的部分,當然代表電影脫離小說的獨立價值。

再如何忠於原著,電影必然(也必須)是獨立的個體。
因為小說是作者的,電影是導演的。

所以我覺得電影很好、很「李相日」。覺得渡邊謙、妻夫木聰、宮崎葵、森山未來都很好,很淋漓盡致。

只是,我想正視的仍然是作者用以貫穿整部作品的「怒」的意念。

吉田修一將小說命名為《怒》,在書寫上也「始於怒、終於怒」。因為血書「怒」的視覺意象如此強烈(如此「好用」),電影也非常忠於原著將它影像化的在前後使用了。但除了「信任與背叛的情感鋼索」令人椎心的思考之外,電影真的有(想)帶我們認識這個作品「怒」的核心嗎?



吉田修一在台灣具有高知名度的兩部作品:《惡人》和《怒》,都以殺人案件作為主軸,但吉田並不是「推理小說家」。《惡人》的重點在於所謂「惡人」的思考,不在於兇手;同樣的,《怒》的重點在於「怒」的存在,而不是兇手(我最初的確被宣傳文案所混淆,一度因為它偏離「推理」而感到不耐)。

重點是「怒」。

兇手山神一也的「怒」是從哪裡來的呢?「怒」到要殺掉一個對他和善的女主人,此「怒」在善的面前多麼不可原諒!這個「謎」因為最後無法「活捉」犯人而無解。但,真的無解嗎?

去除電影角色的「明星化」,小說中三個場域/故事中,沒有誰特別散發出「光芒」,我覺得牽連這三個故事的相關性,並不是表面的「信任與背叛」,而是更為根源的「怒」。

當我們把「怒」的追索聚焦在兇手身上的時候,就會自動排除非兇手的「怒」。其實小說中三個場域/故事的角色幾乎每一個都有「資格」成為寫下牆上血書的那個人(兇手)。

而每一個人的怒,都是孤身無援的怒

哥嫂推卻一切不承擔,始終是一個人在面對癌末母親的優馬(妻夫木聰);在東京遇到騙子,被賣入新宿風化區工作,像被玩壞的娃娃的愛子(宮崎葵);莫名為家中背債被黑道追到走投無路的田代(松山研一);被媽媽「亂七八糟」的人生拖累而來到沖繩、在那霸被美軍強暴時無人伸手救援的少女小泉;哪一個不是在累積孤身無援的憤怒?

「不管再哭鬧再憤怒,還是不會有人瞭解我的(痛苦)。」小泉大聲嘶喊。


最後是喜歡小泉的少男辰哉,眼睜睜看著小泉被強暴卻不敢出面的無能為力,只能一面自責、一面強壓憤怒、一面極力守住秘密來保護對方,內心多麼孤立無援!所以當他發現說「願意站在他(們)這邊」的大哥哥田中,其實是當晚「津津有味」的旁觀者,怒火的噴發超越了年紀的能力……

田中(山神一也)累積的怒彷彿已隨時可以被點燃殺機,而他自己也死於少年孤身無援的怒火之下。

山神一也死了,他為何殺死無辜的屋主,並留下血淋淋的怒字似乎沒有解答。

其實整部小說都是解答。

優馬對直人的暴力(無論身體或心理)、愛子對田代的舉報、小泉移轉給辰哉的負罪感,都是孤身無援的怒的出口。如果沒有出口呢?

孤身無援的怒,需要的不是同情是自尊,太過「天真爛漫」的善意都會變成一種「上位」的同情,而侵犯了自尊。

這些默默藏身在社會各個角落的怒,不是被允許殺人的藉口。但它們存在、它們會累積、它們會被看到──也許用社會需要付出代價的方式出現。

這是小說給我的「後座力」。
不是電影。


─masako/2016.10.10-






2 則留言:

Mr. W 提到...

我看完了。看完只有一個感覺:我應該去看小說的。
兩個多小時很長,卻還是有種劇情難以搔到癢處,如果片名不叫《怒》,我以為是《愛》。
如同您說的,我覺得怒沒有真的表現出怒,難以藉由影像體會出信任被破壞而孤立無援的怒,那種來自於內心崩落的怒好像沒體會到。
連怒字賦予的意義從電影中,我無法了解,下次會看完小說再去看電影的。(苦惱)
所以我決定補完小說。

還是要稱讚一下演員的演技超厲害,情緒很到位。

hmasako's散文地圖 提到...

(哇我以為Mr.W應該會手刀先奔去看《你的名字》XDD)
是的,「怒」的中心軸在電影被模糊了......
不過已經看了小說,再看電影,倒也有一種「補充」,因為演員的確是精彩的XD。

張貼留言


※因應「私密留言」的需要。已將所有留言設為「需版主通過」才發佈。所以想私密留言的就在留言前標【私密】,本版就不會公開。沒標私密的,版主就會打開。歡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