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面對「失去」的故事。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走到了這個階段。
----------------(以下不知算不算有雷。來個防雷線好了。)
看過劇情大綱的應該知道,《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是在說一名青年因為罹患腦瘤即將死亡,因而出現「惡魔」的交易,要以世界上的某個物件消失來交換他多活一天。電影預告不停出現的一句話是「如果世界上貓消失了,世界會如何?」但看了電影就會知道,其實真正的關鍵句是「如果自己在世界上消失了,會有人為我哭泣嗎?」
「惡魔」跟你交換的東西當然是由惡魔指定(不然像主角一下子就選擇「讓香菜消失吧」當然很有喜感)。「惡魔」選擇的手機/電話、電影/DVD、時間/時鐘,以及最後的貓,其實都連結著主角非常重要的人生記憶。
我們當然很輕易就可以發現,跟主角長得一模一樣的「惡魔」,其實就是主角用以自我辯證、對話的分身。因為在意著「如果自己在世界上消失了,會有人為我哭泣嗎?」所以重新檢視了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關係:戀人、好友、父與母。那些存在著「未解」卻始終未能去正視的人生片段。
因為電話而萌發的戀情,當電話消失了,女友的位置就不見了;因為電影而開始的友誼,當電影消失了,摯友也不存在了。在物件消失之前,記憶忽然變得清晰,不願意去面對、釐清的父親與母親的糾結,也被迫一一還原了細節……
終於他發現這些被指定的東西一樣都不能消失,這些東西藏有他真正「活過」的證明,幫助他從人生的「未解」走到了「能解」。是曾經逃避、糾結卻無比珍貴的記憶。
所以,「記憶」也成為多數影評/觀影者的論述主軸。
只是,比起記憶,我想說的是「羈絆」。這幾乎是日本電影(文化)裡永恆的主題了。
如果說女友(愛情)、摯友(友情)、父親(父子)、母親(母子)是青年的人生羈絆,那麼它們消失的順序頗耐人尋味。
惡魔(其實是他自己)首先在乎的是他分手的女友(所以用電話的消失來帶出),但是最先願意放棄的也是女友(愛情),因為他最終並沒有拒絕這項交易。
接著他在乎的是摯友(用電影的消失來帶出),雖然DVD出租店嘩啦啦全部變成書冊、摯友變成陌生人,畫面非常震撼。但他仍然接受了交易,換得自己多活一天。
然後是父親(時鐘/時間),他依然接受交易,放手了父子關係。
雖然每一段都哭泣,他還是放手了。換了自己生命的一天又一天。直到「惡魔」說要讓貓消失……
貓連結的是母親。母親的記憶要從他人生中拔除,以換取多活的一天,對青年來說終於是無法接受的交易。而透過與母親的羈絆,青年再度回頭連結了父親、摯友、女友……才深深發現每一個羈絆都是無可交易的。
那麼,這是不是顯示,最重要的羈絆是母親?最偉大的力量也是母親?(因為其它東西的他都交換了)
這樣的暗示(或明示)讓我覺得《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仍然是日本電影最常出現的母親議題,母子的羈絆凌駕在任何關係之上,母親是無私的、可依賴的、包容的、強大的、「永生」的……(為何我莫名感到無趣?)
當然,電影的關鍵句仍然是:「如果自己在世界上消失了,會有人為我哭泣嗎?」
不知這是不是許多人突然發現自己要死亡了,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想知道自己從世界消失了,會留下什麼(價值)?還是世界仍然一樣轉動,不會有人記得?
特別是年輕的生命應該很難想像吧。所以電影院充滿了窸窣的哭泣聲。
對於這點,我無動於衷。因為我一點都不care自己消失會不會有人記得,只care最後會不會帶給家人麻煩......
而且我知道,不管有沒有人記得我,這世界仍然一樣轉動。
每天都有生命消失,每天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因應「私密留言」的需要。已將所有留言設為「需版主通過」才發佈。所以想私密留言的就在留言前標【私密】,本版就不會公開。沒標私密的,版主就會打開。歡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