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非青春

宮崎駿宣布從長篇動畫的創作退休了(雖然《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神隱少女)》上映時依稀記得宮崎駿也有類似的宣言……),宣布的時間點不管是不是特意選在威尼斯影展,的確成為了國際性的話題。但關於創作,宮崎駿說:
我的作品在外國受歡迎,我想是因為大家在作品裡面看到是人的共通點而不是差異點。我不提倡『國際化』這個觀念,我也不希望在自己的作品裡談國際化。我就是要做只有日本人看得懂的東西,這樣反而比較好。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1921

創作最珍貴的部份不是「國際化」,而是因為有了最珍貴的東西,所以使它國際化了。

我們所有迷戀「國際化」、並以國際化為自己化妝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很會「燒錢」的專家們,你們瞭解嗎?


XX是我的青春。」這樣的句法好像很流行。「XX」可以自行帶入各項名詞與字數,作為一種人生的斷代。

所以,「宮崎駿動畫是我的青春。」很多人會這麼說吧。

但它不是我的青春,我想。
它始終與我的人生並行。雖然都是「誤打誤撞」的,卻是真實的存在。

去輕井澤旅行的時候,在高原郵局買了《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的紀念郵票。

在「家規」嚴格控管每日看電視時數的小時候,每天在晚餐休閒時間看卡通,是最鮮明、期待的記憶了。看了好看的卡通就能心滿意足的去寫功課,《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不知看(重播)了幾次,主題曲也琅琅上口。當然,那個時段曾播出的卡通都看了,譬如《寶馬王子》、《小白獅王》、《科學小飛俠》等,只是幾個風格裡(欸、小孩子懂什麼叫風格嗎?……)還是最愛《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

八、九0年代LD雷射影碟出現那時(現在誰還知道LD雷射影碟?),大家(文藝青年?)流行去MTV店看電影,平日看不到的藝術電影、因為外片限制上映不了的電影,只能利用租片服務,而數位影碟的畫質比VHS影帶佳(也貴),當時MTV店提供大螢幕、音響與放映包廂,很能「餵養」影癡。

我因為算不上影癡,也不是「MTV文青掛」(當時MTV與今日不同),遲遲沒有體驗過。但在某天,某人忽然興奮的跟我說:「宮崎駿《天空之城》進來了欸!要不要去看?」「宮崎駿?」「妳不知道?!他是……(以下省略),《天空之城》很棒我們現在去看。」「去哪看?」「MTV呀。」

於是《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忽然成為我與雷射影碟、以及MTV觀影的啟蒙(也是唯一)。這是宮崎駿1986年在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第一部長篇動畫,因為深受震撼,從此開啟了我的宮崎駿時代。

所謂「開啟」,倒也不是多麼專業的投入,就是一部一部的「找」來看。不久,政治、文化氛圍開放,「讀」過看過瞭解宮崎駿動畫的影迷愈來愈多、世代愈來愈廣,到2002年《神隱少女(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更將宮崎駿動畫推上高峰(這似乎也是第一部在台灣院線正式上映的宮崎駿動畫)。

當時就有耳聞宮崎駿說此部動畫是他最後一部長片原創,不知真假。但之後在2004推出的《霍爾的移動城堡(ハウルの動く城)》,改編自英國奇幻文學作家的作品,故事的確不是「原創」;其間吉卜力公司也陸續推出《貓的報恩(猫の恩返し)》2002、《地海戰記(ゲド戦記)》2006,宣傳上雖然都以宮崎駿為號召,不過都不是他的作品。

(說宮崎駿動畫至今最佳,官方版回答我也首推《神隱少女(千千尋の神隠)》,但私心所愛自有其他。)

2008夏天,我第一次到一橋大學居住三個月,一邊研究閱讀一邊體驗生活。知道附近影城推出「周三仕女日」女性看電影優惠價時,一直躍躍欲試。但日本電影是沒有字幕的(除了少數給聽障者的場次),對於還須依賴字幕的自己(也許在台灣習慣處處有字幕了,也因此演員口條不清楚好像也無所謂),要挑選哪一部片子有點舉棋不定……

此時看見宮崎駿以「畫給五歲小孩看的」為創作出發,睽違七年再度推出的長篇動畫《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即將首映的消息。真是太巧了!給五歲小孩的「幼稚對話」沒字幕也沒問題,於是《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成為我在日本觀影的「初體驗」。故事設定的季節是夏天、日本的首映也是夏天,以至於半年後冬天在台灣上映時,讓我有種時序的錯亂。

 

2011年再度來到舊地居住時,電影院的「周三仕女日」已經取消,原票價太昂貴因此我沒再去過電影院。就如《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成為我的「MTV雷射影碟」的標記一樣,《崖上的波妞(崖の上のポニョ)》成為了我「日本電影院」的標記。

2011東京生活重要的不是電影,而是311大地震。至今我還無法找出很完整的方式去記憶、詮釋那段陷落的時光跟自己人生的關係。地震之時與地震之後的真實體驗不只發生在一個(種)人身上,但無論如何,同在「現場」的人還是能有一種無須解釋就能明白的人生迷惘與(不得不生出)的勇敢。

然後我看見宮崎駿掛著「反原発」的牌子堅定的走向前方,這張出現在2011《熱風》八月號封面的圖片立刻傳遍了網路。

熱風》是吉卜力公司印行的小冊子,也就是說吉卜力公司非常明確的站出了立場。人通常在作為「小人物」的時候,是懷抱夢想(理想)最純粹的時候,等到「功成名就」成為了「大人物(大企業)」,往往難以堅定而變得圓融(狡猾),因為害怕(不捨得)丟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忘記自己可以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創作者的本質是不是最好「無言」、是不是最好不要「現身」、是不是應該用作品說話就好、是不是埋首於自己最擅長最純粹(單純)的創造力才是「王道」?……「太平」時日辯論這些其實難有答案,經歷大難之後,無須辯論,答案自然就會在心裡出現。

不知為什麼,看到宮崎駿完成《風起(風立ちぬ)》長篇動畫預告時,心裡就有一種「這是『完結篇』了」的預感。

再看到今年(2013)六月宮崎駿在《風起(風立ちぬ)》 日本首映記者會的報導,這種感受更為強烈。在雷曼兄弟「崩盤」事件,以及311大震災之後,為日本帶來的絕望和崩解,宮崎駿開始自問製作充滿幻想色彩的動畫作品的存在意義(宮崎監督はリーマンショックや震災後の日本で、ファンタジー作品の存在意義を自問したという),因而出現和以往不同的這部作品。並且是第一次看自己的作品看到掉淚,真是不稱頭的導演啊不好意思自分の作品を見て泣くのは初めて。みっともない監督です。恥ずかしい。

類似的許多報導,以及《風起(風立ちぬ)》的內容,都讓我感到宮崎駿有一種「掏出自我所有」、「總結創作人生」來面對這部動畫的心情。這樣的感覺果然在宮崎駿正式宣布引退後的陸續報導裡得到證實,也包括了對於主張反戰卻又選擇向設計零式戰機的人物致敬的個人理由。(〈宮崎駿:動畫巨匠的引退〉 )

雖然對於《風起(風立ちぬ)》的主角感到存疑,但仍懷抱著對宮崎駿的信心期待著。

宮崎駿(動畫)不是我的青春,是至今為止人生的存在。

從無憂的童年到哀樂中年。
心裡沒有迷戀,也沒有感傷。但是充滿謝意。

謝謝這樣的創作者,為世界帶來的撫慰與美好。






-----------------------------------------------------
*知道宮崎駿、知道《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跟宮崎駿有關,是很久之後的事了。《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由宮崎駿在東映動畫公司時的前輩高勳導演,宮崎駿參與製作。後來二人在吉卜力公司聯手打造多部動畫。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您好,雖有些冒昧,但仍想好奇詢問:您的私心所愛是哪一部呢?

hmasako's散文地圖 提到...

私心所愛有些個人的背景原因,熟朋友知道。但寫起來太麻煩,就不表了:)

張貼留言


※因應「私密留言」的需要。已將所有留言設為「需版主通過」才發佈。所以想私密留言的就在留言前標【私密】,本版就不會公開。沒標私密的,版主就會打開。歡迎使用。